
洛陽人杰地靈,九州之中。曾是李唐的陪都,武周的正都。但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是:盛唐在長安,衰唐在長安。

洛陽是唐朝的陪都,武周的正都。整個唐朝290年。就是武周15年加唐朝滅亡的前3年,一共18年時間,在洛陽建都。其余270年全部在長安。在唐高宗到唐玄宗期間,東都洛陽為長安的陪都。唐朝一共21任皇帝,19個皇帝的陵寢都在長安附近。只有唐朝滅亡前三年被朱溫擄到洛陽的唐昭宗的陵墓,唐和陵建在了洛陽附近。中國古代皇帝的陵寢,都會建在都城附近。

只有對歷史無知的人才會如此大放厥詞!
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中少有的幾個強大王朝之一。
不僅疆域遼闊,而且經(jīng)濟發(fā)達,文明昌盛。放眼同期全球世界歷史,也是頂尖的王朝。
而唐朝定都于長安,這是世界歷史公認的唐朝都城,而且是整個唐帝國的中樞。
無論是唐太宗時期開創(chuàng)的貞觀之治還是唐玄宗開創(chuàng)的開元盛世,其政令發(fā)行、中央所在均為長安。
如果唐朝的這兩個重要的經(jīng)濟發(fā)展時期都不能算作盛世,那什么時候算作盛唐呢?
整個唐朝290年,只有武周15年加唐滅亡前3年,一共18年時間,是建都在洛陽。其余270年全部在長安。
唐朝一共21任皇帝,19個皇帝的陵寢都在長安附近。只有唐朝滅亡前三年被朱溫擄到洛陽的唐昭宗的陵墓,唐和陵建在了洛陽附近。
就連在洛陽稱帝的武則天,最后都葬在了乾陵。
僅這兩項數(shù)據(jù),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,盛唐在哪里,衰唐又在何處。
自古在洛陽建都的朝代,幾乎沒有強盛的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再怎么顛倒,也不可能堵住悠悠之口。

武周女皇武曌到洛陽過了把皇帝癮。不可否認武則天的政治才干和雄材大略,她繼貞觀之治執(zhí)政四十多年把大唐的政治經(jīng)濟發(fā)展推向頂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但人無完人,金無足赤。好多歷史問題還是要請教歷史學(xué)家們。

你這是聽誰說的,只是武周時把洛陽當(dāng)陪都嗎?盛唐萬國來朝可是在長安。

說到唐朝,就繞不開兩個城市:西安(古代長安丿和洛陽。西安是大唐的國都,是唐朝的政治,經(jīng)濟,文化中心!唐代從唐高祖李淵稱帝,建立唐朝,定都長安,到唐太宗時貞觀之治,以及在神龍宮變之后李顯登基,都城從洛陽遷回長安,此后唐朝的都城就一直是長安。包括大唐最繁榮時期唐玄宗年間的開元盛世,長安都是大唐王朝政治中心。公元657年唐高宗頒布《建東都詔》改洛陽為東都,實行兩京制,洛陽與西京長安并列為首都。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,改國號為周,定都洛陽,這一時期,洛陽在唐代達到空前繁榮。但是長安所在的關(guān)中地區(qū)由于唐代中后期戰(zhàn)亂,以及自然環(huán)境影響,唐代中后期皇帝曾多次遷居洛陽,但時間不太長。根據(jù)歷史考古,洛陽在唐代政治地位要弱于西安,但不可否認,洛陽在唐代尤其是武周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。

洛陽是最早的中國、華夏文明肇始之地,定都史除了異族政權(quán)和個別例外外,幾乎貫穿中國整個歷史,是從夏到民國唯一一個除秦明外幾乎所有漢人政權(quán)都是首都或之一的城市。所以大多洛陽人對歷史,不想也不需要跟別人爭什么,更不會像有些人那么狂熱,全民學(xué)歷史。
不過僅探討歷史而言,盛唐大多數(shù)時期確實是定都在洛陽。很多人以為發(fā)生在長安的盛唐歷史事件,其實大部分都發(fā)生在洛陽。比如杜甫就是在洛陽遇見的李白,也是在洛陽兩人一起聆聽李龜年,太平公主和玄宗都是在洛陽出生、長大,唐朝最輝煌的宮殿紫微城也是在洛陽,當(dāng)年盛唐的頂峰漢人政權(quán)版圖最大的30年也是定都于洛陽,平遼東、征百濟,收復(fù)安西四鎮(zhèn),獻俘百濟國王扶余于洛陽則天門。
盛唐是指從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至唐玄宗天寶初年742年近90年時間。唐朝初都長安,公元657年(顯慶二年),唐高宗頒布《建東都詔》實行“兩京制”,稱洛陽“中茲宇宙,通賦貢於四方,交乎風(fēng)雨,均朝宗於萬國”,營建東都洛陽,國家政治中心逐漸東移,從此,洛陽作為整個中國的政治的中心貫穿整個盛唐時期。在這方面,沒有比開元盛世開創(chuàng)者唐玄宗李隆基的總結(jié)更為精辟的了:“帝業(yè)初起,崤函乃金湯之地;天下大定,河洛為會同之府?!彼允⑻平ǘ悸尻?,不僅是皇帝本人對歷史經(jīng)驗的總結(jié),更是皇帝對自己執(zhí)政經(jīng)歷的真實寫照。
為什么說盛唐在洛陽,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。
一、洛陽為盛唐時期皇帝執(zhí)政及朝廷所在主場地,并創(chuàng)造唐朝最偉大的輝煌
盛唐期間,唐朝(武周)經(jīng)歷了5位皇帝,分別為高宗、中宗、睿宗、武皇、玄宗,在洛長達45年,以洛陽為中心執(zhí)政活動。
1.唐高宗(公元657-683年)。高宗剛繼位永徽年間,帝后已多次臨洛,待朝廷已穩(wěn),并將洛陽確定為東都后,直至高宗去世,高宗、武后以都洛為主,朝廷中心移駐洛陽,而長安淪為副都,高宗于弘道元年(683年)在東都貞觀殿去世。高宗期間,軍事政治勢力空前強大,平遼東,滅百濟,俘國王扶余義慈于紫微城則天門,完成了隋煬帝、唐太宗都不曾完成的功業(yè)。唐代的版圖,在高宗后期開辟至最大,東起朝鮮半島,西臨咸海,北包貝加爾湖,南至越南橫山,延至中宗、睿宗、及武周,為元朝前中國最大的版塊,也是漢族人創(chuàng)建最大的版圖,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,在洛陽開創(chuàng)并維持了近30年,這一紀錄直到元朝建立才被打破。
2.中宗、睿宗首次稱帝期間(公元683-690年)。高宗駕崩后,中宗繼位稱帝。武后廢中宗后,唐睿宗繼位稱帝,并于宗光宅元年(公元684年)改東都為神都,這7年間,洛陽成為大唐唯一的都城。中宗、睿宗繼位、退位均在洛陽宮。
3.武周期間(公元690年-705年)。 公元690年(載初元年)9月,武后代唐為周,改朝換代,延續(xù)定都神都洛陽,直至公元705年(神龍元年)退位。洛陽作為武周唯一的都城,繼位、退位均在洛陽,并去世在神都上陽宮。軍事上,收復(fù)安西四鎮(zhèn)、置北庭都護府。
4.中宗復(fù)辟后(公元605年-606年),繼續(xù)以洛陽以洛陽為都城1年6個月。政變后雖然中宗撥周反唐,但是還是以洛陽為國家中心。如:“五月,遷武氏七廟神主于西京之崇尊廟,東都創(chuàng)置太廟”,意思就是把武周的太廟由洛陽遷移到長安,把武周太廟攆走,在洛陽建立大唐太廟。期間,洛陽延續(xù)被稱為京師?!爸T武封建如舊,并居京師(指武三思)”,神龍元年五月“臣聞京師喧喧,道路籍籍”。
5.中宗復(fù)辟后至玄宗開元五年(706年-717年)。神龍二年(706年)七月,唐朝復(fù)辟已有一年六個月,唐中宗返回西京長安,朝廷政治中心由洛陽移到長安。接下來以長安為都城10余年,這十年間為盛唐的不穩(wěn)定期、低谷期,朝廷內(nèi)憂外患、人心不穩(wěn)、動蕩不安,韋后亂政、重俊造反、中宗被害、唐隆政變、太平擅權(quán)直至被誅,至開元前幾年間才逐漸穩(wěn)定下來。
6.唐玄宗(717年(開元五年)-天寶年初(742年)。朝廷穩(wěn)定后,唐玄宗勵精圖治,開創(chuàng)開元盛世,形成了“三年一上計,萬國趨河洛”的盛世局面這期間是開元盛世的主體時間,25年間,唐玄宗都洛長達13年,重大活動開展圍繞洛陽進行。創(chuàng)建中國最早的官辦書院-麗正書院,在洛陽頒布開元盛世的集大成之典《大唐開元禮》。此段時間的洛陽政治地位是高于西京長安。從唐玄宗制敕可看出“其上都委中書門下疏理,京城委留守,天下諸州長官當(dāng)日處理”,洛陽被稱為上都,“上都”在唐人的觀念里也就是現(xiàn)在首都的意思。
二、洛陽城是盛唐最雄偉繁華的都城,經(jīng)濟最發(fā)達的地區(qū)
隋唐洛陽城的繁華和華麗程度無疑是遠超包括長安城在內(nèi)當(dāng)時任何城市,這個不管是史料記載還是現(xiàn)在考古發(fā)掘都是普遍認同的。
隋唐洛陽城由建筑大師宇文凱興建,宮城紫微城面積為隋唐各宮城之最,“窮極壯麗,自古都邑莫與之比”,營建東京洛陽時,宇文愷“揣帝心在宏侈,于是東京制度窮極壯麗”;“愷巧思絕倫,因此制造頗窮奢麗,前代都邑莫之與比?!逼湔钋柕钊匚蓍?、大到需要“從豫章采來,二千人曳一柱”。大殿“仰之者眩曜”,是中國歷史上規(guī)模最大的宮城正殿。唐時重建又稱乾元殿,武則天拆其上層而建明堂。
高宗和武皇時期更是在前代基礎(chǔ)上,將洛陽城修建的更加富麗堂皇,建成著名的“七天建筑”,分別對應(yīng)天上的七個星座,從南到北依次為:天闕(伊闕)、天街、天津(天津橋)、天樞、天門(應(yīng)天門)、天宮(明堂)、天堂(通天浮屠)?!捌咛臁苯ㄖ耗媳笨v貫隋唐東都洛陽城中,一幅以“紫微垣”為中心的天上三垣呈現(xiàn)在人間,洛陽隋唐都城的中軸建筑群是中國古代最華麗的都城中軸。一幅以“紫微垣”為中心的天上三垣呈現(xiàn)在人間,洛陽隋唐都城的中軸建筑群是中國古代最華麗的都城中軸,武則天修建的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,號稱“萬象神宮”,高達98米, 占地12000平方米,是世界歷史上體量最大的木質(zhì)建筑,亦為中國建筑的巔峰之作。大詩人李白《明堂賦》中贊美道:“盛矣美矣,皇哉唐哉!”“法紫微以居中,擬明堂而布政”,“四門啟兮萬國來,考休征兮進賢才。儼若皇居而作固,窮千年兮悠哉!”。用唐朝人自己的話說:“粵自開辟,未有若斯之壯觀者矣!”
營都洛陽城,唐高宗、中宗、睿宗、武皇、玄宗經(jīng)常臨幸上陽宮,武則天留戀此宮,終老于此。史料記載上陽宮也是上述宮殿中耗資最大,最氣派的一個,“萬方朝謁,無不睹之”面積約8平方公里,為大明宮兩倍,期中觀風(fēng)殿、化成院、麟趾院、芬芳殿、本院及西上陽宮組團,建筑奢華,風(fēng)景秀麗,被譽為“人間仙境” 。詩人王建有詩贊曰:“上陽花木不曾秋,洛水穿宮處處流……曾讀列仙王母傳,九天未勝此中游?!卑拙右滓喟l(fā)出“瞻上陽之宮闕兮,勝仙家之福庭?!钡母锌?/p>
城西神都苑是著名的皇家園林,又稱西苑、芳華苑、上林苑等,周回200里,面積約400平方公里 ,是世界歷史上規(guī)模最大的皇家園林。名花仙草,修竹垂柳,奇山異石,珍禽古獸,充斥其間?!按号ㄩ_之季,花之王牡丹更是爭奇斗艷,冠壓群芳。”“洛陽牡丹種植遍及東都宮廷和民間,尤以神都苑為勝”。
隋唐大運河通運之后,洛陽成為全國的水陸交通樞紐。每日,數(shù)以萬計的船只往來于洛陽和各地之間,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商貿(mào)網(wǎng)。唐朝,武則天又遷關(guān)中數(shù)十萬戶至洛陽,商業(yè)發(fā)展空前繁榮。含嘉倉、回洛倉為國家最大的糧倉。盛唐洛陽城(不包含郊縣)極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突破百萬人口的城市。
三、古人對洛陽的高度認同
洛陽地區(qū),自古又稱中國中土中華中夏中原中州華夏神州神京,夏商周三代所之居地,華夏族最早發(fā)源地,自古為天下中心,在古人心目中歷朝歷代,能把定都洛陽作為檢驗是否正統(tǒng)的,是否成就帝業(yè)的標志,這也符合華夏族自古有崇拜中的觀念,中庸思想。
“王者命創(chuàng)始建國,立都必居中土,所以控天下之和 ,據(jù)陰陽之正,均統(tǒng)四方”“彼偏居而規(guī)小,豈如宅中而圖大”“漢、賊不兩立,王業(yè)不偏安” 周武王“依太室、定天?!?,周公“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……以為天下之大湊”“八方之廣,周洛為中”“宅茲中國,自茲乂民”;漢高祖“吾行天下,唯見洛陽”;隋文帝“有隋之始,便欲創(chuàng)茲懷、雒”;唐太宗李世民“洛陽土中,朝貢道均,朕故修營,意在便于百姓”;宋太祖趙匡胤“吾欲遷洛,以據(jù)山河之險而去冗兵,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”;明太祖朱元璋遷皇太子巡視關(guān)、洛之后,志欲定都洛陽,歸而獻河洛地圖。
隋唐淵源于北周關(guān)隴集團,關(guān)隴集團又發(fā)源于北魏,北魏建都于洛陽,如著名的老丈人獨孤信,洛陽人;與北朝對立的南朝源于漢魏晉,均都于洛陽,雖然分裂期間王都在鄴城、長安、建鄴,但上層貴族行為規(guī)范都以繼承洛陽為榮,標榜正統(tǒng),這從南朝陳慶之和北朝楊元慎的洛陽話交談中可以看出,洛陽不僅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中心,而是方方面面的中心,天下的規(guī)范,如唐朝普通話為洛陽音為標準,在朝廷上說關(guān)中口音被視為沒文化標志,要是被嘲笑的?!爸性┞尻柕锰煜轮校Z音最正?!碧评罡?“凡中華音切,莫過東都,蓋居天地之中,稟氣特正”。所以當(dāng)隋朝統(tǒng)一后,皇帝急需要彌補南北分裂400年的隔閡,樹立統(tǒng)治全國的威望,而其中重要措施就是建都洛陽城,延續(xù)漢魏晉北魏正統(tǒng),這不僅是皇帝的觀念,還是所有老百姓的觀念,但是這事要量力而行,能成不能成,還看有沒有能力。所以不論是隋煬帝還是唐太宗稱帝后,都先想著建都洛陽,只不過隋煬帝付諸實施,唐太宗被大臣勸諫說國家初定、花費巨大而作罷。而盛唐穩(wěn)定后,得以遷都洛陽最終實施。還是玄宗的那句話““帝業(yè)初起,崤函乃金湯之地;天下大定,河洛為會同之府。”
